小编按:陈利吉是天使湾投资的项目“货管家”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很较真的创业者。在认真复盘了过去四年多的两段创业经历之后,他坦诚分享了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创业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失败。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它反而是学习成长的必需土壤、最终建立企业安身立命之本的必经之路。陈利吉总结的八个字——成熟心智和持续学习,值得每一位创业者映照和思索。祝福利吉!也祝福所有敢于失败、勇于直面真相、猛于挑战自我的创业者们!终有一日,你们将拨云见日,实现自身的蜕变!
▲ 陈利吉
第一次了解“熵”和“负熵”,是从天使湾合伙人子皮的文章中。紧接着这几年,不论是投资圈还是创业圈,包括正在舆论风口上的任正非先生,都对这一热力学概念表现出推崇。
从2018年-2019年 ,最初是源于“货管家项目”的死亡让我勇敢地进行真正深刻的反思,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去深挖当时作为ceo的自己到底缺失了什么关键要素而导致企业失败。
而后,我加入了一家初创企业,试图在一家新的企业去检验和辩证我的反思。然而我却在第二次创业历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熵”是如何蔓延开来的。
在近几个月的朋友聚会中,我都抛出同一个话题来讨论:在看过和接触过众多各类型的创始人和企业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死掉的企业其实都是因为一些很初级的问题。
例如商业模式不成立、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等等。这些问题说起来确实很低级,甚至和许多人讨论时他们都嗤之以鼻,觉得如此低级没什么值得讨论的。可此时此刻世界上又确实有无数创始人和企业在重蹈覆撤。我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因为当年做H项目时,我们同样是因为这些低级问题而死掉的。
在经历一系列的思考后,我尝试着作了一个总结归纳:心智成熟和持续学习,是一个合格创始人和优秀企业家必备的要素。
要素一
心智成熟
▼
想要成为一个合格创始人和优秀企业家首要的是,拥有与当前阶段匹配的成熟心智。
一家企业的一生随着阶段不同会面临各种挑战,外部环境的企业内部的,人的、事的、钱的。而一个企业家一生也会经历数家企业,行业各异、寿命不一。
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会变,事儿也会变,而支撑一个优秀企业家不断迎接并战胜各种挑战,首先靠的不是方法技法,而是成熟的心智。没有一个成熟的心智,纵使认知再高,有再多武功秘籍也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们看许多真正成熟的企业家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沉稳。
另外一个很幸运的是:心智也是可快速成长的。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并且在阶段能快速成长,也是可以带来巨大改变的。
我把自己作为案例来剖析。以“货管家项目”为起点至今,我把整个这段时期分为3个阶段:早期、中期,后货管家项目时期。
▌“早期”——从2014年12月开始融资到2015年7月完成两轮融资。
站在今天的认知来评判当时的自己,从开始融资那天起,我的心智就是很不成熟的。光说和一些vc接洽项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幼稚,从我拒绝别人到别人拒绝我,所以在见过最早一批VC后无疾而终。幸运的是我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每聊完一个机构我都会和我的搭档来复盘和反思,所以在这个阶段里我有较快的进步,心态越来越平和和稳定。
所以在遇见天使湾的时候我的心智已经比最初成长了一大截,算是一个最好的状态。这时候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所以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包括后面几个月,“观潮会”过程中、后续投资洽谈,一方面愈来愈游刃有余,心智的成熟度对早期阶段来说也算是及格了,所以我们运气不错地度过了最初的半年。
▌“中期” — 2015年8月完成第二轮融资后,到2018年3月停运。
2015年8月-2016年6月期间。公司3个月内完成两轮融资,相比早期只有几十万的资金储备,到现在可有大几百万呢。在“中期”阶段,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2个方面:组织发展、业务增长。然而很不幸,因为融资我任由自己乃至整个公司滋生出“我们已经成功”的不切实际的虚幻。急于求成,盲目扩张,脱离实际。
从团队到业务的投入增长太快,又缺乏依据与深思熟虑,两三个月后又不得不推倒重来。两轮这样的徒劳下来,团队心态发生变化,员工的意见我非但听不进去,反而以“反革命”之名暴力清退,这些错误不仅造成公司人心惶惶,自己也精疲力竭,也就更不能静下来跳出局外去“求真”。
现在回想起来那仍是一段很可怕的时期,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练功走火入魔的疯子。那时候简直是一件件事赶着我走,而不是我想清楚了怎么下棋。这些错,其实就是典型的心智不成熟带来的。
此时我想起有一次和子皮交流他说过一句话,“有的创始人驾驭不了钱,有了钱反而被钱所驾驭”。那时的我,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吧。
2016年8月 — 2018年2月货管家项目停运。我们拿到第二轮资本的投资后不久,我曾和一个创业者朋友请教交流,他的历程要比我快一个周期(公司比我早死1年)。当时他给了我一个今天看来很正确的决定:现在的业务不赚钱迟迟没有起色首要问题绝不是执行,而极有可能是市场变了,趁着还有子弹马上彻底停止烧钱,最好只留下你们两个创始人,然后从头来冷静的看看现在适合你的战场在哪里。
然而那时的我天真地认为“货管家项目”停了就代表着我输了,所以我选择了业务边走边看,结果这么惯性下去等来的不是凤凰涅槃,而是又一次错过了翻身的机会。
现在来反观对比:当时我的那位朋友,也许是因为他的公司的死亡给他带来的反思,或是其他。不管什么原因,当时他是心智更成熟的那一个。
而再看看当时的我自己,典型的心智不成熟:看事看不到本质,盲目我执,失真判断,不敢接受和面对现实。幼稚!
▌从“货管家项目”停业至今,我自己称之为“后货管家项目时期”。
参与创业的这一年多,一边反思一边践行。跟不同的创业者交流,观察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公司,也思考K公司的挑战。我发现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K公司的创始人朋友的状态,像极了当时不成熟的我。在这一年里,K公司面临的挑战是,一边是急需改革的管理风气,一边是必须保持的业务增长,同时又背负着团队的固化、投资人的双重阻力和压力。
抛开公司问题不说,我逐渐发现自己有了以前没有的从容和淡定,在面临各式各样的坑和危机时,居然能准确地判断和较好地处理。变化和危机总是来得很惊人,但自己的心态与应对也越来越沉稳,道不易、法简易。似乎自己获得了一种称之为“定力”的东西。
以前我直接管理的部门不出两个月就总会翻天覆地的换血,现在我直接管辖的中心不仅是全公司KPI最高也是最稳定的部分,我也发现自己成了公司里自上而下值得大家信赖的伙伴。用了一年,也算把这家每月固定成本超过150万的公司,渐渐做出点样子。
通过我自己的前后对比,以前遇事懵逼、拍脑袋、被情绪左右、冲动,等等;而现在,更自信、更冷静、更坚定目标,不疾而速。
反过来看看以前的自己,和一些反面教材:焦虑、盲目闭塞、外表自大内里脆弱……我认为这都可以称之为心智不够成熟。
而再看看那些可以称之为了不起甚至伟大的企业家们。杰克韦尔奇和杰克马、任正非,等等等等。作为一个创始人和优秀企业家,我认为他们都给人一种同样的感觉:沉稳。
而我认为这背后就是成为一个优秀企业家必备的第一要素:拥有与当前阶段匹配的心智成熟度,并且能周期性地成长。否则我们就算看过再多书,听过再多道理,感受过再多经历,拥有再多“武功秘籍”也无法融会贯通。不能真正应对各个阶段的不同的挑战并且赢得胜利。
要素二
持续学习能力
▼
而这第二个必备要素我总结了很久,最后我发现找不到比“持续学习能力”更好的概括了。
高手都是有自己稳定的方法论的,或者说是自己的“原则”抑或“套路”。
关明生老师讲:公司要形成自己的“记忆”系统。人何尝不是?
有一个现象我思考了挺长一段时间:入不敷出,商业模式不成立,这么简单且显而易见的问题大概是80%的初创企业死亡的原因。然而,为什么一个开餐馆的老板都会有的意识,我们这些“CEO”却乐此不疲地犯着相同的错误?
答案是:我们这些“CEO”没有经历过白手起家,没有经历过砸进全副身家去做原始积累,所以我们没有商人应有的财务意识和风险意识!而但凡一个合格的商人在他众多的方法论中“财务意识”大概是我认为最基础但又必要的一个。开店不难,而开盈利的店很难。而在挣盈利的过程中“感受修行”出来的财务意识,就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所有今天我们看来不合逻辑的商业模式和无比低效的经营背后大概都有一个缺乏“财务意识”的创始人,而每一个固步自封的企业后面大概都有一个惧怕风险的老板,每一个盲目扩张的企业背后大概也都是一个不敬畏风险的CEO吧。
企业的人、财、物,自身的管理、外部资源的获取等等方面,都存在很多方法论,而重要的是每个创始人和企业家能否在过程中边走边学,能不断有更多的套路、原则武装自己。
所以学习并不是指我们看过多少本书,多少篇文章,跑过多少会。也许在商业这件事上,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真正的意义是:能养成自己的,足够、稳定有效的方法论。
我们从腾讯的产品赛马中,大概能看到小马哥的原则。我们从阿里的借假修真中,大概也能看到马老师的原则。我们从最近舆论热点中的华为,大概也能看到任正非的原则。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大佬的方法论和原则奏效之前,他们都是心智极度成熟的人,并且在年复一年的持续学习和不断积累中,才有了他们每个阶段的成就。
这个世界和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却要寻求负熵稳定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管理者得到提升。
只有拥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加上能不断学习完善方法论的企业家,才更有可能引领一家企业不断应战,并取得胜利。